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的重大原則。這五條重大原則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整體有機,是對黨和人民長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寶貴經驗的集中概括和科學總結,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內在發(fā)展規(guī)律的客觀揭示和深刻把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實踐指引。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這五條重大原則,對于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始終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沿著正確方向穩(wěn)步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由誰領導”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性質、道路抉擇和發(fā)展模式,關系著實現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和最終成敗。與西方現代化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由資產階級主導的現代化顯著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和各項事業(yè)的領導者,把黨的領導落實到現代化建設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所在、優(yōu)勢所在,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所在、關鍵所在。
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順應中國社會向現代化發(fā)展變遷的歷史選擇。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轟開中國大門的同時,也將近代中國卷入了西方現代化的大潮。但是,這種打上裹挾和被迫標簽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在帝國主義列強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以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注定是行不通的。盡管地主階級洋務派與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等各種政治力量輪番登場,內閣制、多黨制、議會制等都付諸嘗試,但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傳統(tǒng)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理想總是無法實現。在呼喚由先進理論武裝的先進領導力量的境遇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性出場,使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這徹底破解了中國向現代化轉型中陷入無所適從和集體性迷失的困境,深刻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前途命運。
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不斷探索中國通往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創(chuàng)造。一經誕生,黨便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承擔起引領和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重任,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伴隨立黨、興黨、強黨的百年歷程生成定型的,依托于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的主體自覺和創(chuàng)造活動。從新中國成立前的“必須有步驟地解決國家工業(yè)化的問題”的初步思考,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四個現代化”目標,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命題,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闡釋和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基本特征、目標任務與重大原則等。黨在探索和開拓現代化發(fā)展中持續(xù)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創(chuàng)造,系統(tǒng)回答和揭示了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怎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問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現代化理論上的歷史性飛躍,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循序漸進、穩(wěn)步前行的科學指引與行動指南。
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是取得中國現代化建設偉大成就的歷史必然。一個國家和民族現代化領導力量的強弱優(yōu)劣,歸根結底要看它是否促進和推動了這個國家和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進程??v觀百年奮斗史,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是歷史必然,就在于黨領導人民不斷開拓了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新境界。黨帶領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勝利,為實現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國在現代化上由被動轉為主動、由落后走向趕超的事實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只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確保正確方向、凝聚磅礴力量,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旗幟引領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在資本主義率先開啟人類現代化進程后的近200年里,“西方化”一度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成為眾多西方學者認為的“模板”和很多后發(fā)國家照抄的“范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唯一性的神話,擺脫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桎梏窠臼,為人類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更多參考示范和經驗借鑒。新征程上,只有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人間正道,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才能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化?,F代化道路是抄不來、搬不來的,一個國家和民族適用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根本上取決于這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tǒng),模仿依附、亦步亦趨只會受制于人、落后于人。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fā)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把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現代化,是黨帶領人民在深刻認識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基礎上自主選擇的結果,是在自立自強基礎上吸收借鑒的產物。它把握人類現代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反映中國現代化發(fā)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把體現人類現代化共性和展現自身國情個性相統(tǒng)一,把走自己的路與發(fā)揚現代化有益成果相結合,根植中國場域、立足中國實際,在批判性繼承一切現代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開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開放包容的現代化道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疊加發(fā)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不是單選題?!睆陌l(fā)展邏輯來看,現代化先發(fā)的西方發(fā)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順序發(fā)展的過程,而現代化后發(fā)的中國是一個“并聯式”、疊加發(fā)展的過程。這一“串聯順序發(fā)展”與“并聯疊加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別,既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非線性的共時并行,超越西方單線性歷時順行的現代化,也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共贏的協調發(fā)展替代西方零和的失調發(fā)展的現代化。這不但使我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在很多方面走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甚至數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為中國在現代化的賽道上實現從“后發(fā)國”趕超“原發(fā)國”的躍遷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摒棄了西方現代化拿一種目標或價值和另一種目標或價值做交易的慣用發(fā)展方式,以內蘊的新發(fā)展理念和系統(tǒng)觀念,提供了轉變傳統(tǒng)單向度現代化發(fā)展模式的思想指引,提供了從整體上消解西方現代化由于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失衡而造成的無序混亂的路徑示范。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和平發(fā)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始終在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的同時謀求自身發(fā)展的現代化。它沒有侵略稱霸的基因,不是以犧牲他國利益來換取本國的發(fā)展,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高度下為人民與為人類、為民族與為世界的歷史自覺和有機統(tǒng)一。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合作不要對抗,既是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造歷史奇跡的必然結論,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在中國與世界的雙向互動中,中國式現代化破除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跳出對外擴張的歷史循環(huán)、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思維定式,摒棄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找到了一條高舉和平發(fā)展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現代化新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
立場問題是現代化建設中方向性、原則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站在誰的立場就決定了它代表誰的利益、體現誰的意志、維護誰的權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領導力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必然以人民性為鮮明品格和顯著標識,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真理光芒,根本上是堅持人民至上、堅守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的現代化。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發(fā)展為了人民的現代化。為了誰,是檢驗現代化性質的“試金石”,也是區(qū)分現代化宗旨的“分水嶺”。發(fā)軔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在推動西方國家實現文明轉型的同時,也決定了西方現代化在各個領域必然秉持資本立場、遵循資本邏輯,雖然偽裝出“普遍利益”的外表,但實質不外是資產階級而不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在發(fā)展任務上以為人民服務為第一職責,在發(fā)展內容上以人民需要為第一選擇,在發(fā)展標準上以人民滿意為第一標準,在發(fā)展歸宿上以人民福祉為第一目標,在發(fā)展過程上以全過程人民民主為根本路徑。它立足人民根本利益,實現了現代性與人民性的內在統(tǒng)一,使現代化服務于人民,不斷為人民謀幸福,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不但與披著華麗“人民”外衣而實質上卻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西方現代化形成鮮明對照,而且是對從虛假的“物的現代化”走向真正的“人的現代化”的深邃探索。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發(fā)展依靠人民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比嗣袷菤v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和決定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根本社會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由人民創(chuàng)造的,凝結著創(chuàng)造性回答現代化之問的人民智慧,凝聚著在百年探索歷程中開創(chuàng)和開拓現代化之路的人民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人民而生成存在,也因人民而發(fā)展興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fā)揮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偉力。
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從量的規(guī)定上是各階層各民族各地區(qū)的全體人民從現代化中受益,是一個不能少、一個不能掉隊、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現代化;從質的規(guī)定上看是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在內的各方面各領域現代化成果的全面享有,是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需求的現代化。它以其現代化成果全民共享和全面共享的鮮明特色,為打破西方現代化下少數人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的宿命和克服西方現代化物質豐裕卻精神貧瘠的內在弊病,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之源
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個自我滿足和自我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在變革和交往中不斷發(fā)展的體系,必須不斷打破本本教條、沖破條條框框,始終保持前進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作為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各種具體制度的偉大實踐,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之源。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才能有強大動力,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任務才能順利實現。
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必然結論。中國式現代化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同向共進。從開啟和持續(xù)推進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改革開放以其對中國的革命性塑造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生機活力,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五位一體”更加全面平衡協調推進,創(chuàng)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創(chuàng)造了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兩大奇跡。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的蓬勃發(fā)展,正因為堅持改革開放,廓清了困擾實踐發(fā)展的思想迷霧、打破了束縛實踐發(fā)展的體制桎梏,中國式現代化才能不斷變革社會關系、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在偉大覺醒中迎來偉大飛躍。
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扎實推進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yè),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來推動事業(yè)發(fā)展”。在看到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在推動高質量發(fā)展、共同富裕等諸多領域還存在一系列更深層次、更加系統(tǒng)和更為復雜的難題。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才能擺脫僵化保守思想觀念的束縛,沖破陳舊體制機制的藩籬,解決好發(fā)展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zhàn)。只有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改革不適應生產力要求的生產關系和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吸收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一切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現代化有益成果,才能持續(xù)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生機和活力,為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實支撐。
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同世界交融互促的必然選擇。中國正是在世界歷史的進程中立足自身社會現實,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探索“跨越卡夫丁峽谷”,走出了一條體現歷史多樣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世界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的時空場域,各民族國家成為一個整體的歷史趨勢不可逆轉,中國式現代化就是在與各民族國家互聯互通、共融共進中不斷發(fā)展的,既通過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前進方向而深刻影響世界歷史進程,也因為各國人民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被世界歷史進程深刻影響。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改革和開放的互促中不斷發(fā)展進步是歷史必然,封閉排他只能孤立落后。只有堅持改革開放,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guī)則,才能更好地把握戰(zhàn)略機遇、化解風險挑戰(zhàn),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堅持發(fā)揚斗爭精神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依靠斗爭創(chuàng)造歷史,更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弊鳛樽鹬乜陀^規(guī)律性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相統(tǒng)一的社會意識,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品格,也是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內核。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中國式現代化發(fā)展既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一系列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zhàn)。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斗爭精神有效應對前進中的各種復雜變化和矛盾阻力。
斗爭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底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斗爭取得的。”在一定意義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斗爭史,斗爭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開創(chuàng)、捍衛(wèi)、堅持和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也正是在斗爭中,中國式現代化獲得了生成和發(fā)展所必須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等條件。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成就,體現了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構筑的包括建黨精神、改革開放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絲路精神等偉大精神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歷史充分證明,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精神底色和象征符號,是黨與生俱來的精神基因和鮮亮標識,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保持旺盛生機和持久生命力的關鍵所在,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正能量。
斗爭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姿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將伴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边@就要求必須堅持斗爭精神,只有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才能在破解發(fā)展困境中求得生路和出路,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境界。
斗爭精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越是偉大的事業(yè),越需要偉大斗爭。同困難作斗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化解風險、克服阻力、解決問題,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增強斗爭本領,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形成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砥礪奮進的強大合力,為戰(zhàn)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險阻注入強大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新的偉業(yè)。
(作者:秦龍 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維光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