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的重要專題,也是貫穿于全書的一條基本線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些重要論述相互聯(lián)系,集中表達了我們黨的政治立場、治國理念、人民情懷。廣大黨員和各級領導干部只有牢固樹立和踐行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貫徹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業(yè)績。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主體地位決定了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決定力量。
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緊緊依靠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fā)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
人民的主體地位還體現(xiàn)為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黨員領導干部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牢記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把行使權力的過程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事,扎扎實實為人民謀利益,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繼續(xù)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考好。
堅持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是人民至上的重要內(nèi)涵。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黨的十八大后,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些年來,黨領導人民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不懈奮斗,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xiàn)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實踐證明,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主張和實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的日子從缺吃少穿到溫飽無憂,又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充分順應了人民的意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強,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是中國共產(chǎn)黨始終不渝的價值追求,不論遇到多少困難、面對多大風險、付出多大代價都毫不動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廣大黨員、干部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遏制了疫情大面積蔓延,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前進道路上還會遇到許多艱難險阻、風險挑戰(zhàn),人民對美好生活也有著更多更高的期待,每一位共產(chǎn)黨員都要堅守初心、勇?lián)姑?,不斷為人民造?!?/span>
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
黨員、干部的初心變沒變、使命記得牢不牢,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價、由實踐來檢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執(zhí)政當然要追求政績。為誰謀求政績、靠誰創(chuàng)造政績、由誰評價政績,是政績觀的基本問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我們黨作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政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能夠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利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員干部必須認識到,政績不是個人創(chuàng)造的,而是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共同奮斗的結果。只有牢牢扎根人民,始終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做出一番政績。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績是否立得住不能靠自己的推銷,也不能只靠上級領導認可,最終要靠人民評價,最終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真抓實干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緊緊依靠人民不斷推動國家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
(作者:王 菲 周振國 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